生煎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,深受上海人的喜愛。因為本地人喜歡把“包子”叫作“饅頭”,所以在上海,生煎包多被叫作“生煎饅頭”。生煎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一百多年前,那時,上海灘的茶館在供應茶水之余,都會在門前擺上灶頭兼營生煎。最為出名的就是上海著名實業(yè)家黃楚九開設的“蘿春閣茶樓”。而大壺春是上海灘第一批專營生煎的店鋪,它始創(chuàng)于1932年,創(chuàng)立之初名字實為“大壸(Kun)春”,義為皇宮里的幽徑或是女性閨閣,但代代相傳就被錯誤的叫成了大壺春。早些年,它和蘿春閣被當成是上海灘生煎中“肉心幫”和“湯心幫”的各自代表,如今,蘿春閣已退出歷史舞臺,而大壺春則在1997年被中國烹飪協(xié)會認定為“首屆中華名小吃”。
大壺春的生煎做法頗為老派,在如今的上海生煎界算是特立獨行。它采用全發(fā)酵方式,在將水、面粉、酵母和成面團之后,靜置醒發(fā)一段時間再搟成面皮。有時,大壺春的師傅也會在面團中加入少許老面以增加風味。面皮包餡后需要再次醒發(fā),然后才能入鍋煎制。肉餡則采用了愛森的前腿肉,食材新鮮,每天早晨六七點鐘送至店中。選用前腿肉的原因是前腿肉口感松軟,后腿肉則緊致一些。大多數(shù)食客會認為大壺春肉餡中并未加入皮凍,實則不然,肉餡中加入了少量皮凍,再加入三種醬油調(diào)和,秘方掌握在老師傅手中。與大多數(shù)生煎店家不同,大壺春在生煎煎制之前就會撒上芝麻、蔥花,據(jù)說這是為了使生煎更好的吸收芝麻和蔥花的風味。大壺春生煎的個頭大小均衡,四個生煎要用100克面團和100克肉餡,上下差距在5克之內(nèi)。
大壺春生煎的煎制過程也十分講究。它采用市面上非常少見的熟鐵鍋,配上楠木鍋蓋。據(jù)師傅說,熟鐵鍋煎出來的生煎底板更脆,楠木則可以吸收蒸發(fā)的水汽,使水汽不再回流至生煎表面。一鍋生煎80個,加入一斤半的大豆油,師傅反復旋轉(zhuǎn)鐵鍋,使當中生煎能被油煎的均勻。煎制過程中還需加入水,而何時加水,師傅則完全靠經(jīng)驗判斷。
大壺春的生煎樣式很多,有鮮肉生煎、蝦肉生煎、蛤蜊生煎、鵝肝生煎等等。鮮肉生煎褶子朝上,面皮因經(jīng)過兩次發(fā)酵而蓬松綿軟,頗有一些北方包子的樣子。肉餡中帶著一絲鹵汁,口感偏嫩,味道鮮中帶甜,因加入醬油而有濃濃的醬色。生煎底部被油煎的金黃,吃入口中脆而不焦。蛤蜊生煎的味道在傳統(tǒng)食客看來會有些難以接受,肉餡顏色較鮮肉生煎更深,同樣是鮮中帶甜,但在鮮度和甜度上更甚一籌。
四川中路上的大壺春是其上??偟?,它登上了必比登上海餐廳推薦榜,一天能賣出七八十鍋生煎。該店內(nèi)部裝修呈現(xiàn)出濃濃的中式風格,梁上掛有燈籠,下方八仙桌配上圓凳。云南路的大壺春裝修風格與前者并無差異,不過歷史要更悠久一些,生意也更火爆,平均每天能賣出130鍋生煎。